竹的海洋
“精深化”发展 六大产业并举
竹子,在宜宾连绵成海。
竹产业,已成为宜宾林业产业的标签,被列为该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酒、茶、竹)之一。而如今,对竹林的开发利用,宜宾正向着“精深化”发展。
8月12日,走进南溪区宜宾金谊纸制品有限公司的会议厅,就能看见桌上摆放着比利时国旗。“上个月,才有比利时客户来谈判,签了50万美元合同。”企业总经理助理曹俊笑言,自己抽屉里放着超过30个国家的国旗,以备不时之需。
这家企业不算大,却有着十足的“国际范儿”:除五粮液外,企业所有客户均来自欧盟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去年11月投产,企业目前年产能达3000万元,创汇250万美金以上,依旧供不应求。曹俊说:“2年内,企业年产能将扩大到2亿元。”
快速发展的秘诀,来自于产品――利用造纸竹浆,制造环保餐具。和主流材质PET塑料相比,竹制品更为绿色、安全:可降解、耐130摄氏度高温,且不含有害物质。而价格,与前者相差无几,市场潜力巨大。“借助技术,竹子完全可替代生活中的塑料和泡沫制品!”曹俊介绍,二期厂房将在年内启动。完成后,竹浆制品将延伸至食品、医药品包装,甚至装饰墙纸等诸多领域。
不唯金谊,深挖竹林价值、追寻产业高端,在宜宾已成为共识。年产10万吨竹浆粕、生产被誉为“竹浆中的皇冠”――竹纤维的四川天竹竹资源开发公司,年产600万套竹家具的省级龙头企业兴文县石海竹木制品公司,在建15万吨的竹浆生产项目、全省唯一一家造纸企业上市公司宜宾纸业……目前,宜宾市竹加工企业目前已超过200家,涵盖竹浆造纸、竹纤维、竹家具、竹建材、竹工艺、竹食品等各个领域,竹浆造纸位列全省第一、竹笋加工规模西南最大。
作为资源支撑,宜宾已建成328万亩、全省规模最大的竹林基地。以此为基础,还发展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省级风景区兴文县僰王山、江安县仁和百竹海等得天独厚的竹林景观。三产联动,创造出巨大财富。2012年,宜宾竹产业实现产值54亿元,占据林业“半壁江山”。
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要多点多极支撑。除竹产业一马当先,宜宾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原则,还着力培育出以权林木业等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以四川富正源等为龙头的特色经济林,以蜀南竹海为龙头、森林人家为补充的生态旅游,以卉丰园林等为龙头的苗木花卉,以横竖公司等为龙头的野生动物繁育等,6大产业,多极并举,共同撑起2012年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16.9%的“大林业”。
B
林的收获
村民钱包鼓了
“小心,不要踩到起!”
王兴金大声提醒竹林中的游人,避开林地里散布的竹荪蛋。虽然高峰已过,这位长宁县宝联村村民每天还是爱到自家50亩楠竹林里逛逛,采摘“漏网”的竹荪。
采摘高峰是在每年3到5月。王兴金说:“今年收成一般,一亩收100斤竹荪、10余斤菌帽。扣去成本,仅林下种竹荪每亩收入也有1.2万元。”在宝联村,“竹林+竹荪”已成为致富的标准模式。
通过林地的立体开发致富,筠连县春风村“更胜一筹”。
村民刘国彬家里有些奇怪:客厅旁有两个厕所,分别贴着“男厕”、“女厕”标签。为何如此?“修新房时,村里就特意提醒,要为搞旅游做准备。”刘国彬笑言,花30万元新修两层洋楼,仅客房就有10间,还有50平方米的巨大厨房,“足够同时给20桌人开饭”。去年,刘国彬家里16亩李子卖了10万元,搞农家乐也有3万元。
旅游的发展,源于林木景观。村里有2000余亩李子树,3月份开花,漫山遍野的雪白。而林下种茶、种花,在供游客观赏的同时,还能带来采摘的乐趣。因果木、林下作物的规模化种植而致富的春风村,正开始新的转型——开展生态旅游。村支书王家元介绍,如今村里已和陕西瀚阳国际旅行社签订协议,进行二期生态旅游开发。2012年,村民通过林业种植和旅游,实现人均收入12600元,这一数字是2004年的7倍。
宝联村与春风村致富,得益于宜宾“万亩林亿元钱”高效立体林地综合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宜宾确立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四大类林业高效立体经济。翠屏区林下养鸡、珙县林下种植天麻、高县林茶立体开发模式、宜宾县万亩花卉苗木、屏山县林下种植白魔芋等林下立体开发项目在全力推进中。预计年内,示范区面积将达10万亩,实现林地经济综合产值逾20亿元,林地综合效益高出同类林地10倍以上。自2008年以来,全市农民林业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
借助“万亩林亿元钱”的示范作用,让农民钱包鼓起来,宜宾林业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2012年全市农民林业人均收入958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要变为1920元。
荒山变绿了
宜宾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面临石漠化等生态难题。而林业产业,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支持。
8月12日,在长宁县张福界山,只有漫山遍野的绿色。一阵风吹过,层层竹林如同波浪,向眼前涌来。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有名的“石头山”——由于过去村民砍伐林木作燃料,土壤流失严重,山间到处裸露着石头。“只能种玉米,但最多2年也就耗尽肥力,没收成了。”长宁县美川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文祥说。
吴文祥和他的合作社,是让石头山变绿的建设者。之所以成功,秘诀只有一个——通过林业产业发展,让老百姓从生态建设中获益。
成立于2009年的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将周边几个村镇的撂荒土地、坡耕地集中实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种植竹林,发展魔芋、土鸡等林下产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协议,土地收益五五分成,在林中务工给予工资。原本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
如今,合作社社员已超过3100人,竹木基地面积在3万亩以上。曾经光秃秃的张福界山,重染上绿色。而像这样的林业专合组织已达282家,家庭林场也有8家。
截至2012年底,宜宾市森林面积757万亩,其中725万亩为林业基地。而根据规划,2013至2017年,每年将新增现代林业基地20万亩。发展林业产业,已成为宜宾生态建设的中流砥柱。
C
质的飞跃
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伴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省已基本实现确权到户。然而,分散在各林农手中的小块林地,如何实现规模化发展?
在宜宾市筠连县,陕西瀚阳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坚松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企业想承包750亩林地,用于开发清溪沟生态旅游,而这意味着要与几十户林农分别签约。手续繁琐不说,承包的土地能否确保长期、稳定,还是个问号。
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机制创新。今年5月,筠连县政府出资200万元,在塘坝乡建立土地信托公司,在各地建立镇、村、组三级林地信托流转信息网络,正式开展林地信托流转试点工作。
政府支持的信托公司,成为了农户与开发业主间最好的“中介”:接受林农委托,将其手中的零散林地、低产低效林、宜林荒山荒地集中起来,打包供给业主。
对林农而言,通过信托流转方式提高了林地利用效益,增加了收入:林地流转每亩可获得400元租金;可就近打工获取工资收入;信托公司收益除维持运作外,80%将返还给林农。
对开发业主来说,则改善了投资环境:从信托公司处,业主可直接获得成片成型的林地。而与公司签订承租合同,可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解除了业主投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后顾之忧”。
筠连县林业局局长饶永介绍,公司2个月流转到2100亩相对连片的林地,目前已承租1600亩,占总数的76.2%。
筠连县的创举,与宜宾在林业产业中的创新理念一脉相承。宜宾市按照“抓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的思路,以“一个主体取向,三大文明提升”和“到2017年,现代林业基地新增100万亩、林业总产值新增100亿元、规范化专合组织新增100家、农民从林业中获得人均收入每年新增100元”四个翻番作为总目标,以“退耕还林和生态脆弱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天然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林地综合利用”四大工程和“万亩林亿元钱”为抓手,深入推进林权改革,推进林权流转进程,大力发展“家庭林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机制”,进一步规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力度,激发出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林业产业的热情。
点评
在我省川南竹产业集群乃至中国西部竹产业中,宜宾都可担当“排头兵”的角色。
这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发展竹产业的传统优势,更是因为在向产业高端进发的征程中,宜宾走在了前列:传统竹浆造纸提档升级,推动竹纤维项目,发展高端竹工艺品、竹旅游,开展 “万亩林亿元钱”林地立体利用……每一步,都朝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迈进。
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林业产业效益提升,宜宾是一个范例。
(编辑 何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