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绿竹之乡”,尤溪县是福建省最大的竹产业基地之一。竹产业在尤溪县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型产业,也是一项可实现竹农收入翻番的实体性产业。目前,尤溪县建立了竹林丰产基地20.2万亩,年产毛竹材1019万根,年产竹笋9万吨。全县竹林面积发展到70万亩,其中毛竹49.3万亩,成为福建省毛竹资源大县,助推了竹产业发展,增加了竹农经济收入。 2014年,全县实现竹业总产值20亿元,竹农人均经营收入达4733元。
尤溪竹产业注重开发利用、加工增值,改变了过去竹材经营的单一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营
1995年开始,尤溪县委、县政府把竹业生产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注重毛竹低产林改造,发动竹农对竹山进行深翻、施肥,制止砍青、乱砍滥挖竹笋,提高竹林质量与效益;另一方面实施“五五”竹业开发工程,大力扩展竹林面积。同时鼓励笋竹加工,推进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县竹产业从历史上主要以毛竹经营发展成以毛竹为主导、绿竹为优势、小径竹为特色的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尤溪特色的竹业发展新路子。此外,尤溪县竹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全县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组织开发,注重竹材的开发利用、加工增值。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改变了过去竹材经营的单一模式,向集约化竹林基地建设转变。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加工的发展,增长了竹业经济总量。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竹制品加工作为竹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促进了竹制品工业的发展。全县现有竹制品加工业99家,笋加工业2家,竹饮料加工业1家,竹炭加工业1家;竹制品千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6家,其他为半成品加工和粗放加工企业。竹制产品主要有竹地板、竹工艺品、竹餐具等,使竹资源的利用途径大大拓宽,竹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尤溪三恒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称号,近10年来还带出了竹加工企业几十家,竹制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这些竹制品龙头企业的建立,提高了竹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价值,解决了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初步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以经济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待解问题限制市场竞争
尽管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尤溪县竹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内在和外在的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化,当前尤溪竹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集约化程度低,经营水平还不高。全县竹林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性生产经营阶段,集约化经营的竹林面积少,部分毛竹林密度偏低。二是竹林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竹产业的持续发展。竹林承包、均山到户、一户多山、一山多户等管理问题逐渐凸现,影响了竹产业的发展。三是绿竹、小径竹有待进一步开发发展。当前绿竹材的销售价格、市场营销等诸多因素,挫伤了竹农的积极性;小径竹竹材用途广,市场销路好,是造纸、工艺品加工的上好材料,但全县小径竹经营水平低,发展很慢。四是竹材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品种少。竹材加工都是集成材一类的工艺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是半成品加工和初加工,竹材附加值低。此外,竹产品加工产业链不长,大部分是贴牌生产、委托出口,自行出口的企业较少,在行业内竞争力不强;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连接还不够紧密;竹加工企业税负也有不合理的情况,业主反映,尤溪县对竹产品的税收征收标准,明显高于毗邻县、市,影响了尤溪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科学利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尤溪今后五年竹产业的跨越式科学发展,从种竹子,卖竹子,到卖竹产品,用一根小小的竹子支撑起尤溪的一方经济,最重要的是做到科学开发利用,增强竹产业的发展后劲。如何实现竹产业跨越式科学发展,尤溪县有自己的思路和对策。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行分类经营。对立地条件好、集约化经营水平高的竹林,以培育大径材为主;对一般性经营管理的竹林,以培育笋竹两用林为主,以提高竹林经济效益。二是着力主攻精深加工,做大做强竹产业。对现有的竹制品加工企业,采取扶持政策,壮大企业规模;支持竹材深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提高竹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加快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进程;降低竹材消耗,提升竹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的附加值,改变现在单一的集成材生产工艺。三是建立创新机制,提高竹产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专业化、规范化、基地化的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竹山流转机制,鼓励支持竹山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竹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让竹林资源成为资产流动起来。四是大力拓展市场,强化营销网络建设。鼓励生产销售企业与相同的笋竹加工企业强强联手,在大中小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销售市场,多渠道传播竹产品信息。做到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走开放型竹产业发展之路。
(编辑 何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