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学生村官马燕的创业故事,还得先说起她选择创业的这片土地—马山村。马山村位于海拔700米的山上,每次下山,都需要绕山路开车近半个小时,是潜川镇面积最小、海拔最高、用水最困难、集体经济最弱的村。
这些年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笋以及笋产品。近几年,许多年轻人都去城区发展,村里的年轻劳动力不丰富,有许多毛竹都老死在山里。经实地走访,马燕和她的合伙人决定将马山村的竹资源利用起来。
创业,有想法就要去做
马燕2011年大学毕业,同年9月份被招聘为板桥村的大学生村官。刚参加工作她就认识了马山村村委会主任、同为大学生村官的朱国军,当时朱国军正在考虑带领村民致富。
朱国军说,“这些年来,村民们先后村民先后尝试种植高山蔬菜、高山西瓜、山核桃等,但一直都不成气候,甚至不了了之。”对此,马燕解释道,现在居住在马山村里的大都是留守的人,再加上交通不便利,不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就拿高山蔬菜来说,马山村耕地少、蔬菜保存和运输都是问题。
然而马山村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高山竹林。品质优良的竹林荒废在山里是一种资源浪费,马燕和朱国军商量着,毛竹浑身是宝,应该合理利用起来。
2012年11月,两人动工建造生产基地,生产用房1500平方米。2013年6月,公司注册成立。“创业并不容易,即使我们在做好规划的第一时间就把事情做完,还是遇到了不少挫折。”马燕说,公司成立后4个月,土窑修建成功,又过了两个月,生产出第一窑竹炭,但出窑时几乎只剩炭灰了。
后来,马燕寻找到浙江农林大学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也受到了浙江竹炭协会的师傅的热心帮助,竹炭加工厂的生产逐渐步入了正轨。
他们建立的竹炭加工厂,不仅可以就近收购周边丰富的毛竹资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山村100多户村民的经济收入。竹炭行业的兴起让老竹子成为紧俏商品,现在成本都要几十块钱100斤,一根竹子就有100多斤了。
从竹炭包开始,不断拓展产品内容
马燕的公司现在主要的产品是竹炭包,此外还生产竹密板等竹制产品。马燕说,烧制成的竹炭能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遮蔽有害人体的电磁波,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等一系列作用,市场前景肯定好的。因此在创业初期,马燕就与朱国军达成共识,发展竹产业,先从竹炭加工开始。
制作竹炭是能够充分利用竹子使用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马燕说,将生长5年以上的毛竹劈开,放置一段时间,使水分减少,然后放到窑里烧,烧制过程中烟雾顺着特制的管道上升。他们将这种烟雾收集起来,让其冷凝成为竹醋液,竹醋液的杀菌、消毒作用比较好,很多人用来泡脚。
马燕说,竹炭有吸附作用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经不同温度烧制的竹炭产品,其吸附力度和物质都有差异。现在比较多的是600℃到800℃之间烧制的竹炭包,以及800℃以上烧制的竹炭片。
除基本的竹制产品外,马燕正在着手制作竹炭工艺品,她用时下热门的多肉植物与竹炭相结合,做成植物盆栽。她说,希望以后能够拓展产业,以后能够多收一些不同种类的竹子,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富裕的道路。
从线下到线上,多种渠道进行销售
马燕说,创业初期,企业主要采取与地板商、装修公司、工艺品店、渠道商合作的形式进行线下销售,2014年的销售额为11万元。经过线下的实体推销、调查,马燕发现,线下销售有地域的限制,临安地区对于竹炭包认知及接受程度并不是特别高。
随后她对销售方式进行了反思。她说,目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网络正成为他们购物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决定试水电商,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她发现,江浙沪购买竹炭的量不多,反而是北方人的购买量占大比重。
由于开通网上商城减少了组织和管理的成本,免去了卖场等中间渠道,有效地减轻渠道负担;同时网络销售打破线下销售的地域限制,提高了时间和空间的使用效率,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筛选产品。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努力,马燕的网店销售额也有了3万多元。
马燕说,在创业中,产品定位、生产、销售环节都很重要,现在她开了5家淘宝店,通过购买数据分析,推出新产品,让产品多元化,优质产品也会为销售带来更多信心。
(编辑 何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