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林产业专题!
位置:林产业>>资讯>>资讯>>内容阅读
福建光泽县:培育新经营主体带动竹业发展

人在外打工赚钱,家里的竹山照样有人打理,且笋越长越多,竹子一年比一年粗。原来只当“捡零星钱”的竹山,竟变成了村民过好日子的稳定收入。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出现在福建省光泽县。

光泽县寨里镇“灵寺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恭志举例说,茶富村灵寺组的王邦海长期在安徽省合肥市承包装修工程,家里的5亩竹山一直失管。2014年与他在电话里议定“以山入股,按利分红”,如今那5亩竹山变得“笋如鼓钉、竹似插针、地盘越来越大”了。

据了解,“灵寺林业专业合作社”就是陈恭志领办,共经营2000多竹山,总户数达200多户,并且都是一些人在外地打工赚钱,无力管护竹山的农民。入社后,由合作社开路上山育抚、施肥,几年后半荒的竹山变了样:笋多了大了,竹多了粗了。于是,便有了人在外面赚钱,家里竹山照样生钱的景象。

光泽县是‘中国特色竹乡’,有42万多亩竹林。但竹山大都具有偏、远、高、散等特点,人均数量不多,专心对待养不了家,不当回事又败了家”。光泽县林业局竹业股股长施管城说,怎样让有竹山的农民人放心外出赚钱,家里的竹山照样能有人管、能生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新经营主体,让竹山“转”起来,并且“转”得出、“转”得入、“转”出规模和高效。

为此,光泽县首先出台了竹山规模有序流转的有关规定,县林业局设立竹山流转中心,各乡(镇)建立了竹山流转信息发布、资质审查、合同备案、纠纷调处等制度,以有效地保证竹山流转规范有序施行,让“转”出者放下心,让转入者有信心,使“无暇管护”的竹山“受宠”起来。

该县寨里镇桥湾村有2000多亩竹山,东一片、西一块地散落在12公里长的郭坑峡谷两边。竹山流转给大户王卫生后,投入30多万元开路,每亩投100元做低改,亩立竹量从原来60多根增加到200多根。“之所以敢下大本钱,是县里和镇里有培育新经营主体的好政策,有资金扶持和技术服务,还有纠纷调处等都有指定的帮扶联系人作后盾,做起来当然无后顾之忧了。”王卫生说。

吴端放也在荒无人烟的山头村唐家山承包了官桥采育场和该村几十户人的失管竹山,共1600亩,并创办“唐家山笋竹专业合作社”。如今,卖笋竹年收入160多万元。吴端放说,开路、低改有项目资金扶持,每个技术节点都有人上山指点,怎么会赚不到钱,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定心丸。

粗山细田”是光泽县人长期形成的耕作观念,解决竹山难题的关键是让其转得入且经营得好,并且创造条件让竹山有人耕且能赚钱,以实现规模、高效生产。光泽县林业局竹业股股长施管城认为,经营竹山就跟打鱼人只管捞鱼卖钱,不管鱼的生存状况一样,竹山分到户后充其量劈劈草,取多予少,加上规模小,竹山效益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大,自然人走竹荒了。但是,现在竹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大户的出现,小而散、失管和半抛荒的竹山归了群,找到了“识货”的主,竹山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益才能实现。

据统计,2016年光泽县不断创新农村竹业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全县竹业持续发展,全县培育毛竹专业合作社219家,专业大户69家,家庭林场150个,经营竹山面积近10万亩,竹林总面积由原来的19万亩逐年扩大到42万亩,年留新竹1000多万株,年采伐竹子1000多万根,挖鲜笋8000多吨,年竹业总产值达4.41亿元,竹业收入已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Copyright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2014 福建省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