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字字如金的评价
评价字字如金。
2023年3月4日,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颁奖词这样评价林占熺:“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林占熺——这棵“新时代滋养的大树”,他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30多年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菌草的影响不仅如此。
目前,我国已率先开展了菌草草种筛选与培育,创建了世界首个菌草种质资源圃,探明了不同菌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物安全性。研发了不同生态脆弱区菌草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和模式、菌草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促进了生态治理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很多国家,菌草被称为“中国草”。为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位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据统计,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
福建平潭滨海防风固沙试验基地
2011年7月13日, 林占熺在海拔3067米的雅鲁藏布江西藏林芝米林县段选定菌草治理流沙的试验点。
一次调研后的开始
站在镜头前,沐浴在阳光下的林占熺好像在想着什么。
在一张有着鲜明年代感的黑白照片中,站在北京天安门前的林占熺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或许他又想起心中的那个愿望:希望用好的技术和农业机械,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再辛苦,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个藏于心底的愿望,让林占熺填写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全部写上了农学院农学系。
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林占熺来到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1983年,作为学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林占熺到长汀县考察。食用菌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作为福建较早开始香菇栽培的地方,当地群众迫切希望通过香菇种植脱贫致富。
但事与愿违。
全球多数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先砍树做菌棒,然后将菌种播在菌棒上。林占熺在考察中发现,当地群众砍伐森林资源栽培香菇,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贫穷,这深深刺痛了林占熺的心。考察结束后,他作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辞去行政职务,专心寻找林木栽培香菇的替代方案。
寻找破解之法并非易事。
林占熺尝试找到替代木材的理想草种过程中,他想到家乡闽西北漫山遍野的芒萁。这种野草木质化程度较高,杆比较硬,而且生长速度快、可持续。经过林占熺的长期综合、实验、论证,最后在并不起眼的芒萁上终于成功长出了香菇。
2008年6月18日, 林占熺查看林下菌草栽培鹿角灵芝生长情况。
2017年5月26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联合国总部共同启动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菌草技术项目,并举行首次研讨会,图为“菌草之父”林占熺在会上演讲。
以草为笔作答
林占熺下了决心。
1992年,林占熺拿着3万元借款,坚持要带着菌草技术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竞赛展览展会。展会上,菌草技术荣获展会金奖,为让世界知道菌草是中国人的发明,林占熺坚持将汉语拼音“Juncao”作为“菌草”的译名。获奖后,有美国人开出的薪水,是他与妻子在国内工资总和的1000多倍,林占熺果断拒绝了:菌草技术是中国特有的技术,它必须留在中国。
1996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厦门举办针对全国592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班,林占熺被特邀介绍菌草技术,并向参加培训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委书记柳富提出:可用当地丰富的作物秸秆资源栽培食药用菌。就这样,在福建与宁夏结成对口帮扶省份的政策环境下,林占熺带领团队到宁夏开展菌草科技扶贫。
宁夏最贫瘠的西海固水资源贫乏,常年风沙大,当地群众对用废弃玉米秆种蘑菇多半将信将疑,林占熺就设立示范基地、举办技术培训班并挑选了 27 户农户带头示范。仅用半年时间,27户农户每户种菇收入超过2000元,收入最高的农户用50平方米的简易菇棚种平菇,纯收入达1万元。此后,林占熺就开始了他的20多年菌草扶贫之路,在他和团队的帮助下,宁夏当地1.75万多个农户摆脱贫困,菌草被当地人称为“扶贫草”“幸福草”。
2018年11月13日, 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
受益的不仅是中国。
林占熺还将菌草技术带到全世界,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已培养菌草技术骨干1万多人,这些骨干又将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后继续在各地传播。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广项目,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菌草技术还在改善生态方面释放着巨大能量。
在宁夏扶贫时,林占熺探索将菌草用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经多年验证,最后选出了在戈壁滩生长并且亩产15—20吨的新菌草品种。林占熺希望,菌草可以在生态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助力。
目前,菌草技术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开始,已拓展到用于生态治理、以草代粮养畜、生产板材、造纸等多个行业。可以预见,依托菌草科学与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菌草交叉学科建设和菌草科技创新将提速,“中国草”不仅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上发挥积极作用,它还将为世界各地的扶贫减贫事业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力量。(苑铁军 阮晓菁)
2021年10月10日, 林占熺在内蒙古刘拐沙头黄河滩地发现种植150天的巨菌草根长575厘米。
2019年9月13日, 林占熺在内蒙古阿拉善菌草治理流动沙地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