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佛山市高明区大布村的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里,饱满翠绿的坚果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采摘后的坚果在山下分拣、烘干,下一步就要拉入加工厂进行深加工,最终才能成为人们熟知的“夏威夷果”。
除了为当地的山村带来经济收入,这片近万亩的坚果林更代表着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地方上的一个有益探索。近年来,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核心导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产业走向转型升级。
梳理全省已有的案例发现,“沉睡”的林业资源渐渐成为“活资本”,也利好广东从林业大省“进化”为林业强省。有专家认为,当前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看作是对“林改四问”(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进行的一次系统性、集成式的“广东作答”。
现状:林地经营权实现多种方式流转,多地市以林业带动地方经济“开源”
广东作为林业大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但集体林地经营碎片化、分散化一直都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改革的关键在于“活”字。2024年8月,《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实施方案》要求,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鼓励流转,推动林地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作为佛山市的林业大区,高明区的林业产业曾存在诸如桉树占比过高、树种单一等问题。
《实施方案》提到,林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通过出租、转让、入股、合作及其他方式再流转。对此,高明区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经营,大布村等地流转林地约1.2万亩用于发展澳洲坚果产业。
其中,佛山市裕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转集体林地建立5700亩种植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5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超60个。公司总经理梁庆权说,他们每年都会聘请周边的村民来基地这边除草、剪枝、施肥、采摘,“每个月能给他们带来4000-5000元的收入”。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